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实现新时代职业教育转型发展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实现新时代职业教育转型发展
——黄珍委员的发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推进我省职业教育由“教育教学型”向“产教融合型”转型,既是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职业教育支撑制造强省的历史责任。当前我省职业教育与苏浙沪等发达地区相比,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技工大省战略目标要求相比,在一些关键领域和环节还有诸多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具体表现为“三热三冷”。
1产教融合方面存在“政府热、社会冷”现象。
各级地方政府已认识到深化产教融合、开展校企合作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多措并举地积极推动。但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导致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备受歧视。尽管当前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大且工资待遇高,对这种观念有所影响,但并未能从根本上扭转。
2校企合作方面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现象。
各类职业院校从就业等因素考虑,普遍重视校企合作,但在专业建设、师资培训、课程开发等方面缺乏自身动手建设的能力和积极性。而企业顾虑学生经验不足、回报企业能力有限、工学矛盾突出、人才流失等原因,普遍缺乏深度开展校企合作的耐心与信心。
3集约化发展方面存在“职校热、公司冷”现象。
组建职教公司有助于实现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但目前各地新建或升级改造单个职业院校的多,突破体制机制束缚建设职教公司、实现政企校集约化发展的少,人员编制、财政资金、土地性质等也严重阻碍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
>>>>
为此建议:
1.深化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认识。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大精神,充分认识产教融合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把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制度,通过探索各种形式的工学结合模式,实现职业教育知行合一。以阜阳技师学院为例,2014年以来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吸引了20多家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为企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4000多人,探索了一条互利共赢的融合发展之路。
2.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先行先试,促进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健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补偿政策,落实企业新型学徒制补贴政策,着力构建“政府牵线、校企对接、部门协调”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江淮汽车集团在阜阳建设重型卡车生产基地项目时,在地方政府的协调下,积极与阜阳职业院校开展冠名班、建设学习型工厂等合作形式,取得了很好效果。
3.围绕地方主导产业推进产教融合。
将职业院校专业调整与政府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紧密对接,实现招生与项目开工同步,就业与项目投产同步,做到“项目落地学校招生,项目投产学生进厂”,直接提高职业院校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共同推进职业院校专业规划与政府产业规划融合、新增专业与地方新兴产业融合、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融合、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技术岗位技能要求融合,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
4.培养产教融合人才。
一是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加强学校劳动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鼓励设置普职融通的综合高中。二是健全高等教育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三是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探索符合职业教育和应用型高校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
5.统筹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
积极引导职业教育资源逐步向产业和人口集聚区集中。支持鼓励贫困地区学生到发达地区优质职业学校就学。大力引导职教资源优先向职教公司配置,重点扶持一批勇于改革创新、发展前景广阔、管理水平较高的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通过兼并、联合、托管等形式吸纳整合办学水平较低的学校,提高现有职教资源利用率,实现职教规模化和效益最大化,大力发展区域职业教育公司,打造我省职业教育品牌。